香 港 80 年 代 風 情 畫
Walkman
80年代最受年輕人歡迎的玩物一定非Walkman莫屬,由Sony於79年發表第一部Walkman起,一直風靡整個80年代。當年很多人都會擁有數部和經常追新款式,就像現在的手機一樣普及。最初的Walkman只有卡式帶,到後來加入收音機和錄音,令功能更加齊備。
Walkman曾經出過很多經典型號,就像是84年推出的雙卡式,可以放兩隻卡式帶,不用經常換帶。不過此型號並沒有流行很久,原因是比較大和重,後來推出的都會自動播完一面再播另一面,不再需要人手換帶。
Walkman後來的發展是越來越細、輕和薄,功能也更加先進,音質也提升。80年代中期開始演變成兩大品牌「Sony」和「AlWA」的天下,兩大品牌各有擁躉。當年一部$800的旗艦型號是身份象徵,學生哥要儲很多利是錢先可以買到了。
Walkman發展到後期,加入防水功能和充電池。不過防水型號會令外型變得肥腫。而充電池型號是在底部加入充電匣,不過會令機身加長,而且外型也有點奇怪。
90年代初Walkman開始式微,原因是更靚聲的手提CD機已經開始普及。2010年4月日本Sony正式停產Walkman,代表一個時代的終結。Walkman自1979年面世後,在全球已售出約二億二千萬部。Walkman曾經陪伴著很多人成長和走過很多難忘的歲月。
耳機
擁有一部靚聲的Walkman當然亦要配一對靚聲的耳機。80年代的耳機全是動圈的世界,沒有動鐵,而且沒有入耳式,耳機不會深入至耳道內,更加沒有消躁功能。早期Walkman跟機的耳機全是頭帶式耳筒型。
到了80年代中期,開始有耳塞型的耳機出現,不用再帶在頭上,但缺點是耳機線很容打結。其實Walkman跟機的耳機,音質已經不錯,但追求更高音質的都會另外購買耳機。1986年一對$150蚊的耳機,已經是中價和很靚聲了。再上$200蚊甚至$300以上的,已經是發燒級和很奢侈的了。
唱片
80代還沒有互聯網,電腦亦不普及,要聽歌除了收音機外,便是購買「卡式帶」和「唱片」,追求靚聲的話唱片是首選。
唱片有分「大碟」和「細碟」,外國和日本都興細碟,但香港就興大碟。細碟一面只有一首歌,全隻只有二首歌。大碟一面大約有五至七首歌,全隻大約有十至十四首歌。80年代一隻大碟大約$30蚊,細碟是一半價錢。唱片亦有分「本地版」和「外國版」,追求靚聲的都會買外國版尤其是日版,日版大約是$40至$45蚊,當年來說已經很奢侈了。除此外唱片亦有12吋版本,是原曲的加長版本,每面只有一首歌,價錢比大碟平但比細碟貴。
85年「張國榮」的不「不羈的風」大碟採用「白色」唱片,令人耳目一新,自此之後唱片便興用不同彩色,非常鮮艷奪目,大約流行了二年時間。
當年唱片價錢並不算貴,但對學生哥來說並不平宜,所以便有租碟店的興起,當年旺角的「荷李活購物中心」和「信和中心」都是熱門的租碟地方。價錢方面大約是$7蚊三日,另加按金。每租完一次,該唱片便會減價,按金亦會下調。把唱片租回家後,第一時間便是把唱片錄落空白的卡式帶裡,然後放入Walkman隨處聽。當年學生哥都很興夾錢租碟,然後三日內趕快輪住「過帶」。
唱片的缺點是很易弄花和積塵,要經常用專用工具清潔。亦很易發霉,保存不易又需佔用大量空間,導致80年代末開始式微,漸漸被CD取代。
卡式帶
卡式帶雖然音質及不上唱片,但它的優點是體積細、輕巧和方便攜帶,而且沒有唱片的「炒豆」聲。當年的卡式帶大約$26至$28蚊,比唱片便宜小許。
卡式帶又有「空白帶」,內裡沒有音樂,是錄音用,通常是錄唱片或錄收音機,亦可以錄卡式帶即「帶過帶」。80年代一盒普通空白帶大約$5至8蚊,優質的十零蚊,二十蚊以上是很奢侈的專業級了。卡式帶有長度之分,分45分鐘、60分鐘、90分鐘和120分鐘。當年很多音響品牌都有出空白帶,最積極又最多人買的品牌可算是日本的「TDK」。
卡式帶的缺點有很多,例如越聽得多,音質便會變差變沉,並要經常清潔磁頭。另外很易「食帶」,即磁帶被磁頭和輪子卡住了,非常麻煩。卡式帶放久了又很易發霉,保存不易,所以80年代末被CD取代。
CD
CD在82年面世,以16bit PCM編碼,採樣率為44.1kHz,記得80年代中後期係市面已經可以買到,但整個80年代都沒有流行,原因是價錢昂貴,記得當年價錢是$100蚊一張,是唱片的3倍,所以當年聽CD是頗奢侈的玩意。
當年CD初推出號稱可以永久保存,今時今日回想當然不是事實,實情是CD跟唱片、卡式帶一樣很易發霉、而且很易刮花,保存同樣不易。CD跟唱片有個共通之處就是都可以用水清洗。CD初推出亦號稱音質完美,事實亦不然,偶然亦會買到一些音質比較差、比較沉的CD,原因是CD越被複製,品質便會下降,所以每逢有新CD推出,越早買理論上是越靚聲的。
CD由90年代初開始大約流行了十年,直至2000年代初開始沒落,原因是網上賣歌的崛起和iTunes Store的出現,人們從此只要揀選鍾意的歌曲購買便可以了。但其實價錢太貴才是CD的死症。CD由初推出至今價錢一直沒有調整過,反而越賣越貴,一般打工仔花百幾二百蚊買張CD聽歌其實幾重皮。再者現今製作CD已經非常方便,只需一部電腦便搞掂,所有樂器演奏都可以用軟件完成,連樂隊都慳番。而且吉碟非常便宜,大約只值$2蚊,用電腦大量複製,其實成本很低,真不明白點解CD可以賣到咁貴。80年代唱片業興盛,歌星出碟閒閒地都可以賣上白金,主要原因是唱片價錢大眾化,人人可以負擔,翻版根本沒有市場。所以CD如果要繼續生存,大幅降價是必要,應該降到起碼$30-40蚊才是合理,不能再走曲高和寡的路線,寧願簿利多銷,總好過冇人買被淘汰。